别让手机控了你
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?如果哪天忘带手机,就会一天魂不守舍;24小时不关机,遇到手机没电又无法及时充电时,会焦虑不安;会有事没事拿出手机来查看有无信息及漏接电;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短暂时间用手机上网或微博……如果上述情况你都有过,那么,你很可能已经被手机控了!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,由于它的方便快捷,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,随着“手机一族”队伍的不断壮大,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手机控。
A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赵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控,“手机不在手,就像上了烟瘾的烟客抽不上烟一样难受。”小赵说,自从大一那一年拥有第一部手机至今,她已经换了大概有三四部手机了,期间,除手机坏了,她似乎从来就没有关过手机。“手机的用途简直太多啦,除接打电话、收发短信,看新闻、玩游戏、玩微博等等,哪一样都离不开它。在学校模特表演队外出表演期间,遇到简陋的化妆场地,还可以将手机屏幕当镜子用呢!”小赵笑着说。在临近毕业的那一年,她四处奔波找工作,有一段时间,感觉自己甚至出现了幻听,总能听到手机铃声在响,她便不断地翻看手机,担心错过了哪家公司的面试通知。如今在一家报社实习的她,由于工作性质和外界需要频繁的联系,手机更是成了她形影不离的得力“助手”,在原有功能上又了有了新用途,遇到语速快、说话听不懂的采访对象,小赵会偷偷地打开手机录音功能,能完完整整地记录下被采访者的谈话,“录音效果和录音笔不相上下,呵呵,有了手机就省了买录音笔了。”
B 在某酒店任高层管理工作的王女士说起自己跟手机的故事,一直在笑。由于工作关系,单位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,这让王女士无论多忙,都要将手机放到触手可及的地方。一次出门一个小时后忘了带手机,王女士坐立不安,生怕漏接了重要电话和信息。“当时那心啊,七上八下地揪着,两只手都不知放哪儿好。非让司机拉着我跑了二十多里路回家取手机,扑进门一看手机上一个电话和信息都没有,有点小小的失落,但把手机握手里的那种感觉却踏实极了。”因为手机,王女士还闹过一个笑话,成了办公室同仁一直以来的一个经典笑点。王女士的一个朋友用座机拔了她的手机号码,相谈甚欢时,朋友说将一张照片发到王女士的手机上了,让她抽空查收一下。王女士完全忘记自己此时在拿着手机接电话,围着办公桌开始找手机,“找了好几遍也找不到,心瞬间提了起来,感觉没着没落的,急得挨个同事问有没有看到我的手机。”王女士的话让同事们哄堂大笑起来,“他们说你这不是骑驴找驴吗?拿着手机还到处找手机。”王女士笑着说,大概自己是患上了典型的“手机综合症”了吧。
C “手机真的有依赖的,特别象是用智能机的,微博、微信、QQ、及时通讯一个都不能少。我依赖它,但似乎没有被控的感觉。”同是上班族的小黎说,手机对他生活的影响确实不小,有十几年手机使用史的他,虽说自己并没有像小赵和王女士一样被手机控,但总感觉自己患有手机强迫症,“就是到哪儿都是先摸摸手机在不在,到一个地方也总是先观察一下可不可以及时充电。我还会经常找手机,虽然有时手机就在手里。”小黎说,他为此跟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,同学给他的一句建议让他受益匪浅,“我同学说,自己才是手机的主人,手机不是我们的主人。弄清了这种主次关系,你才能让自己不受控。听了同学的话,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,有意识的多参加朋友间的聚会,把以前看手机的时间都用来看书,这种远离手机的有意识调整,还是很有效果的。呵呵,他们现在通常说我是拿手机当手表用,因为我总将手机打在震动状态,很多时候都听不到他们打来的电话。 ” 泰安市安然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贾宏点评 控制与被控制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物种,现代社会分工已经非常精细,要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现实需要,离开他人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,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,手机的功能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到别人,这样,人们似乎产生了一个幻觉,仿佛一机在手,所有的需要都有了可以即时满足的可能,就象婴儿一哭,妈妈就能喂奶,这无形中助长了人们的自大幻想,消弭了自我的虚弱和孤独,可是,当这些人手不释机对人际网络进行控制的同时,物理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就会在这里同样悄然运行,手机也完成了对人的控制,它成了被依赖的对象。 第一个例子,手机不仅仅是小赵的联络工具,还被当成了贴身丫鬟,在逐步逼近的各种舒适服务中,手机已进入了她的内心世界,成了满足者的理想化身,甚至连她想要的工作,在幻想中手机也能如愿以偿满足她,以铃声来提示,并从内部世界渗透到现实中,成为幻听。 第二个例子,王女士完全认同了单位的苛刻要求,工作角色通过手机对生活角色进行了暴虐的侵噬,生活成了工作的备用状态,所以一旦忘记带手机就意味着被施虐者抛弃而焦虑和失落,手机只是工作的工具,在潜意识里朋友发照片这个生活内容怎么可以进“此”手机呢?所以才会去找“彼”手机,出现了解离性遗忘。 最后这个例子,小黎经同学提醒,希望通过远离手机来摆脱依赖,事实是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有真正的远离,不过他对手机的启停进行时间管理是可以借鉴的,这可以帮助人们打破手机对个人空间无限穿透。 人生来就注定要承受孤独,如果发展不出自给自足的心理能力,就可能在外界靠控制关系来抵消内心的虚无和匮乏,那就不会走出被反制的怪圈。 |